原文标题:从大碗茶到功夫茶,详解国人的饮茶鄙视链|茶山黑话189
柴米油盐酱醋茶
与琴棋书画诗酒茶
竟然不是同一个茶?
喝茶还有鄙视链?
听小黑讲述茶叶历史中的明争暗斗

2018年的一个统计数据表明:全国茶叶零售其实是以绿茶为主,零售比例占总额90%,而品牌精品茶(多为礼盒茶)只占10%。
这90%的茶更多是“柴米油盐酱醋茶”的茶。

往上追溯两代人,咱们长辈喝茶的习惯大多是拿个杯子或茶缸,直接把散茶往里丢,大多是绿茶,有些地区是白茶和红茶。
这种喝法在几百年中占据了主流。在重庆,现在还能看到交通茶馆里,大家拿搪瓷口缸和大碗喝茶。


近20年,突然多了很多非常雅致的喝茶方式,这是为什么呢?
我们把时间拉长到几百年来看。
唐宋时期的煎茶和点茶,不是用叶形茶,而是把茶叶全部捣碎后,以非常精致的方法喝茶,尤其发展到宋朝后,有更精细的点茶,甚至发展出斗茶,它是文人雅士玩的一个东西。

图为:煎茶《萧翼赚兰亭图》局部(摹本),台北故宫博物院藏
小知识:煎茶与点茶,均是两宋时代的饮茶方式,前者是将细研作末的茶投入滚水中煎煮,后者则预将茶末调膏于盏中,然后用滚水冲点。——摘自《新编终朝采蓝古名物寻微(上下册)》
我国在元朝开始出现叶形茶,但并不是主流。那时的龙团凤饼,实际上是把茶叶全部增压,压成非常紧的条状,然后切成饼状,喝的时候捣碎来喝,其实还是主流的煎茶或点茶的喝法。

图为:点茶步骤

唐宋时期,日本遣唐使把我们煎茶、点茶的方法,以及对茶叶的审美学了过去。
随后几百年,茶艺在日本封闭发展,越来越深,极致化后发展出日本茶道。
这种审美是由精英到大众、自上而下的传播。

明清两朝真正开始流行喝叶形茶,伴随的却是审美流向自下而上的变化。
不管用盖碗喝绿茶,还是用紫砂壶来喝茶,都是民间以解渴为主要目的的喝茶方法。


改革开放后,重新流行的茶艺是在台湾眷村时代孕育和发展的。
福建潮汕一带也有工夫茶的传承,但是花样没那么多,他们就是三个杯子,非常统一、简约。

而在台湾,眷村是当时大陆部分军民主要的集散地。这些人有钱又有闲,就对带去的珍贵玩物进行了深挖和赏玩,用紫砂壶等雅致的器具喝茶的形式在那时得到了大发展。
改革开放后,随着这些茶艺传入大陆,逐渐形成了本土茶叶行业中能感受到的一种分裂。
大碗茶是祖辈和民间的喝法,台湾传过来的是很讲究很精致的功夫茶喝法。

这两股势力我把它形容为历史长河中的茶叶流派的分流。
它包含了审美的由上至下以及由下至上的区别、刚需与非刚需的区别、高频与低频的区别。

根据数据,我们可以说,需要精致喝法、偏向收藏和把玩的茶占到了总体量的10%,大众且刚需的茶占到90%,我们聊茶叶时常常聊的是这10%,90%实际上不在现代茶产业的主流视野中。
接下来,茶产业会往哪个朝向发展?
它会沿着现在做开云足球app下载官网最新版
的形态,把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茶市场给整合吗?我觉得不一定。

随着消费人群的迭代,消费方式方法都在变化。
比如小罐茶的精致散茶形态,以茶里为代表的精致且现代化的袋泡茶形态,甚至极端点比如奶茶形态,是同时并存的。


下一代人会怎样去理解茶叶,他们会把这两股有巨大冲突的分流形成真正的合流吗?未来的茶产业品饮形态甚至产业形态会是怎样?
大家都可以思考一下,并和我们形成交流。